1.谁能给我一篇《读者》观后感,简单一点的
看读者,其实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股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那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心灵,给人以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在《读者》中,我看到了《火车6年不到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哥哥和弟弟回家探亲的途中,弟弟刚下火车就被车撞了。在医生的抢救下,弟弟终于醒了。可是醒来后的弟弟却走不了路,记性也变差了。在医院里,弟弟却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就快到家了。经常一便又一便问哥哥:“哥哥,还要多久才到家?”而哥哥总是回答:“快了,快了。”弟弟在“火车”上一住就是6年,而哥哥一如既往的在他身边陪着他。从哥哥25岁到现在,哥哥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了医院里。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泪留满面了。我为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感到震撼!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就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与《读者》交往久了的过程中,我发现:是它让我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像一位热心的邻居,为我端来暖暖的红茶,鼓励我:“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打开《读者》,我真的有一种远离了浮躁和喧嚣世界的感觉,到了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的是一片净土、阳光和干净的空气,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时的去处,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够美好和使我快乐。
《读者》是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
2.读者 格言 意林 青年文摘 等杂志的简短摘抄点评
1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
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张抗抗《天山向日葵》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向日葵的特立独行的形态,赋予向日葵以人的品格和精神,将其敢于坚持自我的态度表现得十分形象。
2此时,夕阳落于函岭,一鸦掠空,群山苍苍,暮色冥冥。寺内无人。
唯有梅花两三株,状如飞雪,立于黄昏之中。徘徊良久,仰望天空,古钟楼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梦。
——德富芦花《梅》赏析:简单的几句话,勾勒出梅花的美好姿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梅花的美丽;运用衬托的手法,烘托出平和宁静的环境。
3故乡是祖国在观念和情感上最具体的表现。你是放在天上的风筝,线的另一端就是牵系着心灵的故乡的一切影子。
惟愿是因为风而不是你自己把这根线割断了啊!…… ——黄永玉《乡梦不曾休》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乡对一个人的特殊地位。我们是风筝,故乡是线,不论飞得多远,都不忘对故乡的眷恋。
4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张晓风《雨荷》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托物言志,表现雨荷的完美精神世界。
人生不怕雨季,怕的是没有一颗红莲般炙热的心。5草木不拒绝人们,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
和草木在一起,人也有了一些植物性——喜欢阳光、喜欢水,干净的水在透明的身体里流来流去,泛出淡淡的香气。——鲍尔吉原野《与草木交朋友》赏析:优美干净的语言,娓娓道来,与草木交朋友,人也变得像草木般,干净、通透、明亮、公正。
做个像草木般的人吧。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张爱玲《心愿》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张晓风《春之怀古》赏析:张晓风的这段拟人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了我家的春天,想起小鸟在天空翱翔的画面。
作者把鸟儿比作不好的数学家,丈量着天空,这种神奇的想象让我们每个人为之折服,写出了鸟儿的活泼灵动和春天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8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赏析:充满气势充满韵律又充满深刻含义的拟人排比句,让人忍不住读了又读,品了又品。成熟是光辉,是音响,是从容,是大气,是微笑,是淡漠,是厚实,是高度,而这些丰富的意向之后还带了关键的形容词,它们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圆润而不腻耳的”,说明了成熟与它们的一些共通之处。
的确,成熟是渐渐独立,渐渐成长,隐忍的、沉默的,却又是无处不在的。9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
——张晓风《绿色的书简》赏析: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触觉,写活了春天的绿色。多处采用比喻,形象生动10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席慕容《孤独的树》赏析:这句话暗含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就算踏实那么的完美、那么的与众不同,可是一旦经历时间的磨练,就会显现出生命中的一些不完美;并且与同类事务比较起来,就因为自己的特别才会让自己觉得孤独、才不会融入到周围;总之是美好的东西也有不完美的一面,既然我们看到了她的美,就让她留在记忆中,何必让那些不完美的东西来破环我们心中的向往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 我这个都是比较古老的,因为我家杂志都是07到08年的 谢谢你的及时采纳~~~这将是对我的极大鼓励!你只需在我的回答下面点击“选择满意回答”就行了~。
3.读者的评价
《读者》杂志原来叫做《读者文摘》。
因与美国的刊物同了名就只好无奈的改了。1993年改名的时候,该刊曾向全国征集新刊名。
总觉得《读者》与《读者文摘》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心里别别扭扭的。《读者文摘》清楚明了,一看就知道是读者自己推荐的喜欢的文章的汇总;《读者》就有些含混,说是读者的论坛——也像,认为是读者的活动天地——也行。
但是,《读者》毕竟是《读者》。改名不改初衷,硬是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在林林总总的众多刊物中独领风骚。
这本杂志最大的特点,是她的封面。封面是刊物的眼睛,《读者》的封面如她的明眸清澈见底,水灵灵的,让人看了就觉得她十分可靠,值得信任,是一个真诚的老朋友。
有人说,不管在哪一个报刊亭,离得远远的,就会在花花绿绿的刊物中一眼认出她。正如古诗词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她的封面,设计特色独有韵味。清新,自然,大方,美观、舒适……整体上看,似乎利用了黄金分割法,使人看后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从第一期开始,好像每期的封面是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自然或者人物图片,有严肃的,有快乐的,有童趣的,有调皮的,有沉寂的,有虚幻的,有动情的,有静谧的,有流动的等等,但她绝不以妖冶媚人,不去迎合世俗,保留原始的纯洁,恪守着自己的童贞。当初关于她的价格,倒不是主要的——随行就市即可;加上几幅彩页作广告,也未尝不可,只要不牺牲读者的利益。
其实她的封面也是经过了发展和变化:封面白底,用边框围住 ,图片在中间位置,衬得刊物十分醒目。后来,封面中的图片,用边框框住,那个大边框没有了。
也有整幅封面是图片的时候,但后来不见了;刊名是赵朴初先生题写,俊逸潇洒,曾经竖排、横排、叠排过,也曾经在封面的上方、下方游移过;字体颜色红、绿、蓝、黑不断变化;图片大都是风景、人物、鸟虫的摄影,偶尔也用油画、国画,但很少见。
4.《读者》点评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高学术水平)期刊、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读者走向了成熟,读者。1998年至2001年连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 (高知名度,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业最高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读者》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也占有很大份额、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居中国第一、“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可以说。这种高速增长,到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
《读者》杂志的成功得到了政府、作者和编者正齐心协力打造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在美国。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加拿大同步印制。20多年来、经久不衰的“《读者》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新加坡、澳大利亚,《读者》走向了成熟,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的回答完毕。2003年起在美国,编写着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
谢谢,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2002年底在广大读者和各级政府
5.关于《读者》的书评
人生的哲理 韵味 原来都使我这么沉迷 只因为 读者 每一篇文章 有辛酸 有快乐 每一触感想 我都是从读者开始的 记得是幸福的表达式 一篇普通的文章 一篇讲述人爱情的经历 题目这么吸引我 表达式 难道爱情就可以表达 其实我一直懵懂 我一个小孩 能懂什么 那些大人们烦恼的事情 说不定我一辈子都不需要呢 这篇 令我印象深刻 为那些早逝的人好好爱这个世界吧 我懂得了 生命是可贵的 耳边又响起了 某人跳楼死亡 某某人 被劫持而死 这些种种让我厌恶这个世间 可是 死亡让我们永生 ? 死了不是就永生了吗.. 原来 人是残缺的 没有完整完美的人 我发现了平凡生活中的奇迹 平凡的人 本来就拥有平凡的事 这不是很正常吗 不是很普通吗 或许 看着别人的历程 我们才能明许多许多的道理吧 就在一瞬间 这个 似乎很适合我的年龄 我是否也可以同样问你们 你是否在某一瞬间 喜欢上一人个..? 不是一见钟情 只是在某时某刻 你喜欢上了他. 有吗 ?? 同样的 我的心回答了 终于也让我懂得 曾经在一瞬间爱上一个人 喜欢一个人 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呢.. 回想 漠然 我们这一代人的友谊 很多时候 我不禁会想 我们这一代 真的有这么所谓的友谊吗 文章同样讲述了一位朋友 她自己的友谊 深厚的 也令我羡慕而嫉妒的 赤脚的孩子 记得小时候 或者 现在 我们都曾赤脚过 可是 我确从来没有正确去理解过 到底赤脚是拥有怎样的快乐..? 许多人在你身边走过 许多汽车在你身边开过 有许许多多的味道 这就是赤脚 两点之间 曲 线最短 我只听说过 两点一线 那是什么..? 那是我所理解的高中生活 可是 这个他不是 这只是生命的道路 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你知道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赚钱吗.. 可是 你又知道吗. 为什么那么多的探索家 为了自己的事业 而牺牲了 或者说 把生命丢进了探险 你会怀疑吗.. 这到底为什么 《读者》 我是否学到了里面每一文朋友的心声 他们的伟大 坚强 或许以后回想起里面的种种 我会想到 那教给我辛酸和快乐的感觉 我会记得一辈子 《读者》 一本每月都有的书刊 我并非每次都去买 只是偶尔路过 偶尔看到书刊里有这么本书 随便翻翻 内容不错 才买下的 总是买了之后 觉得 这书是真的吗 如果我的身边也经历这些历程 该怎么办 该说幸运 还是悲伤..?? 《读者》让我长大了很多 是心灵长大了 也使我的观点旷野了很多 现在不仅仅是对和错的表达式了。
而是无穷无尽的 即使没带给我深情的爱 淡淡的喜欢 我依然喜欢 《读者》 没错,是《读者》,不是一本书,胜似一本书。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会写文摘杂志的”书评”?我承认我读过的名著不多,或者说我读过厚书不多,我读过最厚的书也只能算是我小时侯读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了。
不过,我相信,我读过书籍的总厚度不会比别人少,因为我大多读的都是些科普杂志,像《环球探索》、《天文爱好者》、(《科学画报》这是我很久以前读的)。
其中就包括《读者》。 由于它属于文摘杂志,我在这里就不写内容简介了。
我接触《读者》的时间并不算是很长,大概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吧,但我一开始读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在当时,我还不能看懂它上面写的所有文章,只能看懂一部分,可仅仅这些就已经足以让我爱不释手了。
虽然我看的都是其中一些简单的文章,但这为我以后对它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打下了基础。 长大以后,也就是现在,我的理解能力比以前更好了,也就能对上面的一些文章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的确,正如有些人说的那样,《读者》的文章比其他的文摘杂志,如《青年文摘》的内容要难一些,但这并不妨碍我进行阅读。
我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像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科普知识、以及。漫。
画。 我是一期不落的去定《读者》,每期在3、4天内一定看完。
或许我应该慢一点看,这样会看得更详细。 因为他是文摘,我无法写出我的感受和感悟,但我在这里真诚的推荐,它真的是一套不错的文摘,真的值得你去好好看一看。
它一定会让你上瘾的。
6.《读者》点评
在广大读者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
20多年来,读者走向了成熟,《读者》走向了成熟,读者、作者和编者正齐心协力打造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编写着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这种高速增长、经久不衰的“《读者》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读者》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也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003年起在美国、加拿大同步印制。 《读者》杂志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
1998年至2001年连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业最高奖),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 (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2年底,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谢谢,我的回答完毕,希望你会满意。
7.求林语堂《论读书》简短点评(感想)200左右
此处的“读书”自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念书”,后者是上学的意思。
屈指算算,与我同龄同历之人大多将短短不足30年生命的大半奉献给了所谓的念书上学——愚顽如我就在学校厮磨掉了20余年光景。从小到大,我们最为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数年如一日地于各种建立在教科书上的考试中挣扎求胜,区别仅仅在于背诵能力的高低;而最为困惑的事情之一往往是:哎呀,这个,书上好似未有提及?真正的读书,那种追求心灵自由,获取人生见识的读书,却常常被经年累月捧牢书本的我们粗鲁地忽略了。
读书之乐,首先在于它是淬锻心灵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是王佐良先生所译的培根《论读书》中的一段话。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灵剖析史,也是读者的心灵锻造史。
那力透纸背的辛酸、激情、空灵、优美、喝彩、豁达、祈望……带给读者的是超越文字的无限广阔的感受空间。看着看着,遣词造句的技巧不复重要了,你驰骋你的想像,纵容你的冥思,文字同你一起飞翔,树叶一片片羽化……你被卷入作品的精神内核,合情合理地沉溺进去,得到新知,颐养性灵,茅塞顿开……这个过程宛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好似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着魔似的倾心与爱恋,你无限依赖于他(她),自他(她)处获得精神的给养……在这个连音乐都被机器切割过的时代,读书是每颗向往自由的灵魂对抗喧嚣尘世的最好方式。
读书之乐,还在于它是启迪智慧的。林语堂先生曾说,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
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不读书,何来智慧的集聚?缺了智慧,又何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看来,读书绝不止于“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它还让你“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用时兴的话来讲就是:读书打造我们处身社会,打拼职场的精神素养。
培根曾说,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后便知如何修剪移接。没有一本书能孤立存在,它只是一场与它们的前辈们连续不断的对话的一部分。
读书的过程就是用前人的头脑充实自己头脑的过程,便是提升智慧甚至再造生命的过程。正因为读书能尽情延展生命的质与量,济人之短,补人不足,“朝闻道,夕可死”才成为读书人的最后追求;“人如其所读(Man is what he read)”才成为“我是谁”这个古老哲学命题的新注解。
原来,读书是这么庄严的一件事。 读书之乐,又在于它是见仁见智的。
文字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对任何人都不曾存有歧视,只有同等的呵护和慰藉。可读它的人不同,时代不同,遭遇不同,境界不同,享受的乐趣便千差万别。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古时秀才读书,想的是“红袖添香”,做的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赢取颜如玉和黄金屋的手段罢了。
直至如今,很多人同样抱着工具理性的态度,仍旧将读书的目的定位为求存图利——这恐怕是资源拥挤的社会形态对读书之乐的扭曲。读书之乐其实至为简单,只是一种静态的,个人在独处状态下吸收知识,明白事理,领悟情感的快乐。
因为从纸上的文字到心灵的图像需要借助读者完全个人化的思考和想象才能抵达,这个过程使你比旁人更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看天文地理,你会明白生命的伟大和个体的渺小;看哲学宗教,你能加深对自己信仰体系和善恶观念的理解;看文学历史,你能锻炼自己的审美观、洞察力和责任感;看情色作品,你可以从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角度来了解**的真相……是以开卷有益。
读书之乐盖莫大焉! 读书是心灵的运动。要品尝读书之乐,切忌速成。
只读不想,或者读死书,死读书,就真成了“书橱”,还可能造成鲁迅先生笑谈的那种“不说话时害己,一开口就害人”的巨大杀伤力,后患无穷。钱穆老先生认为,凡读书,要么求益,要么求速成。
“欲速成的便不想再求益”。只求速成的学风一旦弥漫,文艺哲理的书籍,全变成读者求速成之工具。
鉴于学问之道,千门万户,累层曲折,因此,“敬劝读书人本为己之旨,具求益之忱。” 要品尝读书之乐,更忌功利。
因为读书在提高认知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话、共鸣、体验和塑造。若你真是发乎性情之所好,为研究真理而走向自然科学的路径,将来学成致用,职业即为性情之发舒,工作便是真理的实验,一种不苟且不敷衍的精神可以常持不失,则另当别论。
倘“为读书而读书”,便是对好书的亵渎,对阅读的误解。读书其实是最最不功利的精神活动,它看似最没有目标,却往往能达到应对现实生活的最大目的;它起于天性,终于怡情,由衷地开始,自由地终结。
你可以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