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自己修行自己得福报的句子
净空法师 讲1 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2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这个问题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 有一些学佛的同修,有一个很大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4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无谁代者”,“谁”包括佛菩萨,佛菩萨也不能够代替!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 阿难尊者起头就发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6 释迦牟尼佛也很喜欢他,也很疼爱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看到别的同学苦修,他对他们说:“你们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时候我大哥就会把‘道’给我。”
7 他是多闻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大哥帮不上忙,这才觉悟到修行要靠自己。8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没有人能代替的!9 佛法讲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众生苦我们怎么能代?不要说我们不能代了,佛菩萨也不能代。10 佛菩萨要能代,我们很苦,佛菩萨不代我们受苦,那佛菩萨的慈悲在哪里?11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没有说人可以把“道”这个东西送给你的。
12 如果能把“道”送给我们,佛菩萨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们苦修?马上送给我就好!这个东西不行。13 勉强说,福报可以送给你,智慧是没有办法给你的。
14 再给你讲真的,你要是没有福报,送给你福报,你消化不了,担当不起。15 没有福报的人,你多送他一点钱财,他马上灾难就来,他没有那个钱财还得不到祸!钱财一来,祸害马上跟着就来。
16 自己不修福,你要是看到福来了,那不是福,那是祸。这是我们必须要警觉的!17 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所以成佛是两个条件,一个是福报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所以佛称作“二足尊”。
“足”就是满足,我们今天讲圆满。佛的福德、智慧都满足、都圆满。
18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
要修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19 我们先说什么叫“功德”?学佛的同修这里要辨别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样,修福德容易,修功德不容易。
20 功德是什么?功是功夫,你修行真有功夫,有功夫当然你就有收获。21 譬如祖师们常讲“持戒有功”,我们修行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定,所谓“因戒得定”,你持戒得定,这得定就是德。
22 持戒是功,三昧现前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智慧开了,“因定开慧”,智慧开了,这是德。
23 福德可以与大众共享,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没有办法给别人,只有靠自己修。24 古德常讲:“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这是要靠你自己修的。不像福德,福德是我们修的福,这可以给人共享。
25 就像《坛经》上六祖所说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生死大事,修福报没用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
26 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这功德跟福德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
27 佛法是觉悟之法,你的心不觉,你的觉悟从哪里出来?绝对不是别人觉悟的,可以把它拿来当作我的,没这个道理!28 如果这个法子行得通,我们还需要修行吗?不要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统统给我们就好。29 你们看《楞严经》,阿难尊者当初就是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认为佛最喜欢他,将来一定把佛法给他。
到遭魔登伽女之难才晓得,原来别人所修的没有办法给自己,再亲密的关系也没办法。30 钱财可以送给别人享受,智慧、才艺你怎么能给别人?没法子。
所以这个东西确实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31 你自己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佛菩萨、祖师大德对于经论的注解、注疏,你把它念了背起来,也能讲得天花乱坠,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为什么?你的心不明。
32 你的心不明,你讲出来的东西也不明。你讲的每一句话都不错,听众听起来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33 我们念佛人讲清净心,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是心清净,心不清净见不到性。
34 这句佛号,就是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我们拿佛号来修清净心。
35 心地有一分清净,与佛法就有一分相应,两分清净就两分相应。心清净,看经、看注这才真正能理解,才真正能懂得它的意思。
36 《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愿”是清净心才能够理解。37 培养清净心没有别的方法,下手要专一。
连儒家都讲“惟精惟一”,它讲精、一。38 佛法也是如此,《弥陀经》特别主张“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果,“一心不乱”也是因,因果同时,这个妙!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特别的注意。39 由此可知,我们每天二六时中,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宝都具足。
40 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中兴大会堂讲经,公开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时他只有七十五岁。他可以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做得到,要有这个念头才行。
41 他能做,我们也能做,他七十五岁可以做到,我们六十五岁就应该做到了,所谓“后来居上”,。
二、佛教里经常说福报这个词,究竟什么是福报呢
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在佛经里称作阎浮提世界和五浊恶世,人的身体叫做业报身,是来受业报的,“业”也有善恶之分,善业招感福报,恶业招感恶报,还有不善不恶业总之,是苦多乐少,虽苦但还不至于极苦,但是既得人身,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改?但行善事,行善积德就会改变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在这世间没钱的,受没钱的苦,有钱的,所受的苦,是连钱都不能解决的苦,没福的,快去积福,有福的要去惜福,福报是前生所积累的,就像“存折”里的存款,如果只去支付,不往里存款,总有花没的那一天 !再有,佛在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里已经详细说明白了,希望你能找来看看学习一下!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欲。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三、佛语人生经典语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拓展资料: 佛语: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
依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五载,佛之所说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之三语。佛语法门经以无身无身行、无口无口行、无意无意行、非行非非行、非谤非不谤、不生不起、无想无处、无往无没、非寂非行等为佛语。
又佛教之专门语,亦称为佛语。(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观经疏散善义) 【经典佛语】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0.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7.今日的执著,会造成通晓的后悔。 1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0.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语。
四、求一些佛教发人深醒的句子和词语
佛经经典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曰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
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
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
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
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
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
五、佛教的‘福报和功德’有什么区别
福报表现在功德和福德两个方面,功德指内在的身心修为,表现为智慧、神通等,福德指外在的物质条件,表现为财富、家庭、社会环境等。
佛有十种称号,其中一个就是两足尊,也就是说佛是福德与功德都圆满具足的尊者。 下面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并无功德。
” 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只是人天福德,并无功德可言,福报享尽,仍要堕落,虽有非实) 梁武帝再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空性的智慧功德,不可以世法相求,世法所求只是福德。) 梁武帝接着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回答说:“廓然无圣。”
(心性空寂,无圣无凡。) 梁武帝最后问:“对朕者谁?” 达摩祖师回答说:“不识。”
(无人,无我,净智妙圆。 ) 。
六、有关佛教的句子
1、一切皆为虚幻。
2、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3、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5、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6、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7、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8、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9、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0、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经典语句请关注:富含哲理的句子 感慨人生经典句子关于佛的经典语句 一切皆为虚幻(2)11、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2、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3、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4、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5、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6、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17、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